忘记密码? 注册
热门搜索:汽车发动机 | 滤清器 | 变速箱、齿轮 | 电子电器 | 通用件 | 汽车生产设备 | 汽车配件 | 汽车工具 |
当前位置: 中国汽车零部件 > 汽车资讯 > 企业专访 > 访江森自控全球汽车内饰工业设计副总裁Richard Chung——汽车内饰,未来去哪?

访江森自控全球汽车内饰工业设计副总裁Richard Chung——汽车内饰,未来去哪?

分享到:

作者:  来源:  时间:2014/12/18 15:44:05

    记者:据了解,针对未来汽车内饰发展,江森自控在做一个前瞻性的调研项目IV25,IV25有什么蕴意?能介绍下此项目的一些概况吗?

    Richard:IV25全称是Interior Vision 2025,是我们对于2025年汽车内饰未来发展的一项调查研究。作为汽车内饰行业的集成者,江森自控一直致力于把控汽车行业最新动态和消费者最新需求,我们希望能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客户,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事实上,IV25的理念最初是由我们的一些车企客户提出的,内饰是未来竞争的焦点,他们希望我们作为行业的先驱能对于未来汽车内饰的发展能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意见。基于此,我们组建了一支跨地区、跨国家的调研团队,成员包括设计师、工程师、消费者调研以及生产制造方面的专家等。而我们在北美、德国以及中国的团队分别就无人驾驶、3D打印以及中国豪华车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汽车行业未来可能产生的重大变革及对内饰的影响。
该调查报告将在2015年的底特律车展上会进行集中展示和分享。

    记者:对于未来车市走向,业界说法各一,作为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对此有更灵敏的感知度,能否谈下您的见解?

    Richard:一直以来,美国是豪华车最大的市场,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人们固有的消费理念——汽车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诸多的因素促使豪华车销量增速远高于车市平均增速,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豪华车消费市场,而80后将是主要的消费群体。而A/B级(对应中国市场A00、A0级车型)未来最大的增长市场是在西欧、印度和巴西,中国在此市场未来也会有所增长,但多聚焦在商用车领域。同时,SUV也将是未来增长最快的市场。

    记者:那么未来豪华车内饰将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A/B级车型对内饰又有哪些要求?

    Richard:我们认为未来豪华车内饰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驾驶便利性和宽敞的车内空间、驾驶者与乘员之间互动性、空间的私密性、个性化定制、健康环保及高期待值。江森自控内饰在此方面已做了诸多的研发工作,例如在空间上,我们的设计更加集成紧凑,以增大驾乘空间。

    而A/B级车型,从消费者期待值和车企自身成本考虑,未来将会朝着“格调更简洁丰富、设计上更灵活自由、空间更宽敞、重量更轻且用材更加节约”等方向发展。

    记者:在红旗H7上市的时候,江森自控首次针对中国豪车市场提供了全内饰解决方案,此方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Richard:可以说,江森自控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提供全内饰解决方案的一级供应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的产品组合非常齐全,覆盖了内饰的方方面面,包括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板、顶饰、中控台等,当然座椅是最大的一块;第二,我们具有强大内饰设计能力以及工程研发能力。举个例子,整车厂可能寻求两家不同供应商分别来提供仪表板、门板,但是这样一来所供应的产品可能最终是没有办法协调统一。譬如消费者希望将某个功能放在副仪表板里而不是门板里,针对此要求,如果整车厂独立采购,缺乏总体考虑,结果将难以达成。

    作为全内饰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江森自控可以为整车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告诉他们不同功能的产品如何布局,以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同时,全内饰为整车厂提供一体化设计,做到最佳解决方案,这个也是我们在红旗H7里面体现的价值所在。

    记者:刚您提到豪华车内饰未来个性化需求的理念,而80后是主要消费群体,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了解的不断深入及消费理念的升级,个性化需求不仅仅对豪华车,对于其他车型亦是如此。江森自控在内饰个性化方面有哪些创新方案?

    Richard:总体来说,个性化需求跟车型的关系不是特别的大,消费者都很喜欢特别定制的内饰。江森自控在此方面的技术及案例较多,简单举几点:1、目前我们的座椅面料除皮革外,还引入了织物,我们可以提供各种定制化的面套解决方案,设计不同的色彩和纹理,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就可以直接体现在整车厂的产品当中。2、我们将在明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推出一个创新的副仪表板,虽然现在还是保密阶段,但是可以介绍的是我们在中控扶手部位会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配置的储存空间。以往车型的中控扶手是一个大的储存空间,车主会将各种物品堆放其中。而全新的储存解决方案非常灵活,它可以配置不同尺寸的空间来放置私人物品,为消费者提供最优化的储物解决方案。3、我们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全新的内饰材料,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改变颜色。其他就不一一列举,消费者可在未来诸多车型中逐渐体会到。

    你刚才提到IV25的这个项目,其实我们以这个项目为蓝本已经开始打造一辆名为ID15的内饰概念车,也将于2015年底特律车展亮相,集中展示江森自控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我们希望这些功能和配置能受到80后消费者的追捧。

    记者:作为交通伴侣,未来汽车与人的相处时间越来越长,而车内空气质量将是车主购车的权衡重点之一,江森自控内饰在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上有何举措?

    Richard:江森自控一直都把控制车内有害气体的散发问题作为内饰产品开发的关键要素之一。多年来不仅对现有的产品技术进行不断改进,还致力于研发创新技术以提升车内空气质量。比如:用天然纤维材料(木纤维,亚麻纤维等)替代化工材料作为产品的结构;采用微发泡注塑,轻量化表皮等技术减少单件零件的质量,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挥发源等等。
记者:除了车内空气质量外,节能减排已成汽车环保大势所趋,而对于汽车座椅生产大家来说,轻量化成为重要解决因素之一。江森自控的轻量化设计体现在哪些产品上?

    Richard:轻量化对于江森自控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追求创新的过程。全球研发团队在创新文化的氛围中,每年都会推出很多新的产品和技术,引领着行业趋势。

在机构件和座椅骨架方面,我们的创新产品案例包括:

    1、 座椅调角器 Recliner 3000系列(Taumel 3000®、Lever 3000®),今年马上就要投产。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相比于上一代产品,通过采用较小直径的全新接口并缩减材料厚度,根据不同的应用与接口,减重最高可达25%。

    2、 江森自控中国最近推出的新型模块化座椅骨架平台,也采用了创新设计,比如高强度薄板在侧板的应用、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激光拼焊等,减重可达15%。这在座椅行业内属于首创!

    3、 江森自控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座椅靠背,通过新材料的使用以及结构的简化设计,减重可达30%。

    4、 江森自控的下一代锁扣系列Lock 3000®, 同样采用了模块化、小尺寸、轻量化的创新设计,在保持优良性能的同时,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减重可达25%,遥遥领先于业内同行。
另外,江森自控在座椅发泡、座椅面料/面套的轻量化方面早已有很多应用,比如双密度发泡,仿皮纹面料等等。

    记者:无人驾驶目前成为业界提及较多的话题,且在汽车、IT等行业的推动下逐步由理想成为现实。您认为无人驾驶未来将对汽车内饰造成哪些影响?

    Richard:随着无人驾驶的逐步导入,未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和汽车驾驶无关的功能和配置会被引入到汽车内饰设计当中,例如吃东西、喝饮料、和外部通讯以及休闲娱乐等,也即是日常在家里做的事情,今后都可以在无人驾驶汽车当中实现,乃至上卫生间。
众所周知,在汽车内饰环境当中可以接触到的曲面和表面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消费者的这种需求会成倍地增长,怎样通过智能化手段,巧妙地把这些功能和配置融入到曲面的汽车内饰环境当中,这个是需要整车厂设计师和我们这些内饰的一级供应商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
记者:刚您提到IV25其中有一个调查项目是3D打印,为何将此作为研究项目?目前是否已经应用于内饰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去?

    Richard:其实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3D打印可以实现设计当中一些复杂的曲面,同时使整体内饰更加智能化、更加简洁。这样,消费者可以更加自由地使用一些功能和配置,即便在小型车也可以实现,同时可以实现成本的节约。

    目前3D打印还没有应用到汽车内饰生产中,主要是因为它目前还有两大挑战需要解决:一、3D打印还没有被应用于批量生产。汽车生产的节奏是非常快的,需要这种大批量的投入和产出,但是现在的3D打印技术还只是用于个人需要或小型样件打印。二、现在的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表面不是特别光滑,达不到汽车内饰设计的要求。但是我们预见到3D打印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在未来3到4年间,这种技术会逐渐适应汽车生产的环境和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它作为创新项目在推进。

    总体来讲,我们做的IV25项目,其实也是对江森自控自身业务的一次变革。要实现这种变革,关键是要考虑我们最终消费者是谁?消费者或车企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如何把这些需求完美地融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当中,这个是我们设计内饰产品时思考的核心问题,这些都将在未来的内饰概念车里有着重的体现。

  TAGS:

版权所有 中国汽车零部件·《中国汽车及零部件配套采购指南》编辑部 电子邮件:media2018@163.com 沪ICP备14006688号-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 友情链接 中国汽车零部件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2904号